最近添加

美文共赏,料峭寒冬中的一抹暖色 ——苏州市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高中组语文)一月研修活动剪影

  1月5日,凛冽冬日里,苏州市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高中组导师和十二位小伙伴们齐聚坐落于昆山国家级开发区的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高级中学。两篇美文,两堂课,两场讲座,驱散了寒冷,成为这料峭寒冬中的一抹暖色。

  本次活动中,昆山经技术开发区高级中学的王晓旦老师执教的《繁盛》,带我们走进散文家李娟的文学世界,共品生命的苦难和轮回。昆山经技术开发区高级中学的戚莎老师执教的《目送》,则让我们一起思考了人生的哲理。两堂与人生有关的课堂,在这样寒冷的冬日给大家带来了温暖的体验。


授课感悟

王晓旦老师教后感

  选择李娟的散文《繁盛》来上,主要还是想和学生一起真正读懂文本并理解作者的情感。这是一篇在网上没有任何现成教案的文本,因此在解读文本的时候,老师和学生相对有比较大的空间,我希望带领学生真正的用心走近文本,少一些套路,多一点真诚。整堂课的设计紧扣题目“繁盛”展开,既要知道繁盛指什么,更要体会作者在繁盛背后想告诉我们的信息。当然,也因为没有资料可以借鉴,可能对文本有些地方的解读还有待商榷。

戚莎老师教后感

  《目送》是我一直心心念念的一篇文章,文本简单,阅读难度不大,语言平淡但有嚼劲,看似浅显,却值得细细品味。我想借助这篇文本,教会学生:有时候,语言可以不华丽,但是深情却不会打折,叠词、长短句的运用,都可以帮助我们表达,也希望同学们能掌握这种语言的表达,帮助我们品读文字,倾听作者心声。此外,这篇文的行文思路是散文由实到虚,形散神聚的典范,借助对文本的解读和整体把握,让学生把握散文的由人事物到情理志的行文特点。


听课感悟

薛秋老师听课感言

  今天小伙伴们一起相聚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高级中学,听了两节优美的散文课。王老师上的《繁盛》,首先从选材上就很大胆。李娟的这篇散文很难读懂,王老师整节课用问题引领,围绕四个问题展开课堂教学,带着学生走进文本,细细品味。戚老师上了龙应台的《目送》,这篇散文文字相对浅显但饱含情感。戚老师的示范朗读很快地把学生带入情境,然后让学生概括文中的几次目送,并抓住“门”这个意象,体会“渐行渐远”,最后比较对儿子的落寞和对父亲的落寞有何不同,体会“不必追”背后的深意。整节课设计精巧,环环相扣,体现了戚老师强大的文本解读能力。

钱丽老师听课感言

  王晓旦老师执教的《繁盛》文本容量较大,文章意蕴较深,在教学设计中如何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品悟文本,是教学难点。王老师以四个主要问题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总结自然的改变、人类的活动,条理清楚,学生回答有针对性,课堂气氛活跃。在文本梳理后,王老师进一步让学生体悟文章背后蕴含的作者情感,学生的回答大多都能忠于文本,有自己的思考。如果能够在细碎的问题

上,有所取舍,不求面面俱到,可能会让学生读出此文更多的味道来。戚老师执教的《目送》,设计精妙,整个课堂环环相扣,

课堂氛围和谐。她精心设计了三个文本解读的环节,从“整体感知”到“局部细读”,再到“文本深读”,课堂有序,层层推进。学生在戚老师的引导下,渐入佳境,对“目送”的理解水到渠成。印象最深的是戚老师的板书设计,贯穿于文本,打通了学生的散文阅读思路,足见戚老师是把自己的体悟真正传达给学生,使学生获得心灵滋养。

顾晨老师听课感言

  从初中的语文课堂来到高中的语文课堂,使我们两个初中老师见识了别样的语文风采,增长了我的见识。王老师在高一开设的《繁盛》一课带领学生游走在文字间,以清晰的版块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的变化和人性的美好,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感受人的勤劳质朴,温情与暖意,使学生获得对生命尊重的意义与领悟。戚老师对《目送》的诠释更是将一室之内的所有人带入对人生亲情的共鸣中。戚老师以“门”为抓手,以“渐行渐远”为导线层层深入剖析文本,环环相扣解读情感,引导学生读出对人生的感悟。深情的老师,智慧的学生,灵动的课堂,两位老师深入的解读,感性的认识,智慧的引领,都让人颇受教益!

曹建平老师听课感言

  戚老师的课,分析细致,用诗话的语言带领学生体悟作者龙应台对两种生命状态的认识和理解,目送成长中的儿子,有的是放手和尊重;目送衰亡中的父亲,是坦然和铭记,语言的表达、情感的关注、板书的设计都十分细致。思路清晰,分析了《目送》一文中6次目送涉及的“人事物”,而后水到渠成地引出“情与理”的分析,思路层次十分清晰。相信学生跟随戚老师学习《目送》以后,定能对生命的两种状态有新的理解,对散文的写作有新的理解。

王超平老师听课感言

  今天王老师教的《繁盛》感觉比较晦涩,我是第一次看到读到这篇文章,第一遍不少地方我没有看懂,我想对于学生来说,应该和我一样的感受。教会学生读懂,也应该是最佳教学目标。
         我读第二遍的时候,注意到了文章结尾有一句话“我渴望如母亲一般安慰他,又渴望如女儿一样扑上去哭泣。”我就想那为什么不是我去安慰,而是我像母亲一样去安慰呢?假如是母亲看到百年前跋涉的人,她会
说怎样安慰的话?我渴望如女儿一样扑上去哭泣,为什么要哭?要回答好这些问题,就必然回到文本里去寻找根据,梳理人物形象。母亲这个人物概括难度不大,原文里有诸如“坚持”,“忧心”等提示。12段尾还有一个“是耕种者千百年共有的痛苦”,有一个身份界定:耕种者。母亲是一个屡败屡战的坚持拓荒者。所以她一定是安慰“哪能年年都这么倒霉?”这是惺惺相惜,这是同行者的鼓励。为什么我要哭,就是为什么我要向一个百年前的拓荒者哭诉,因为他能理解我们拓荒的“饥饿”“恐惧”。

  作品里人物都是具有符号性的,是审美和价值的承载者。如果说母亲是拓荒者,那“一百年前那个人冒雪而来”当然也是同类人,所以他们的共同点其实就是拓展,是开拓者。文中有一个95岁的外婆,她种植的时候在骂,收成不好,却很高兴。这个人物的符号意义是什么?百年前的那个人和母亲是一类人,那外婆呢?是同类还是异类?仔细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是一个百岁老人在惊叹向日葵的美丽,那不是是阅尽沧桑后的淡定?
         一百多年前那人就是奶奶,就是母亲,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生命就是这样延绵不息,拓荒不止。就如余华说:活着的力量不在于大喊大叫,而在于默默忍受。这是一个关于人生话题探讨的散文。而不是简单的掠夺大自然的问题,试想,假如保护自然,那人应该咋样呢,等死吗?
        把握矛盾性在文学作品解读中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阅读手段。3段里枯萎的银鱼作者却用“繁盛”,人和鱼抢水,牲畜吃鱼,牲畜被人吃了,肉汤里还有鱼味;尤其是还有那“熬过漫漫长冬的荒野鼠类”面对有农药的种子“饥饿”“恐惧”,和人有何差异?
        人如老鼠,老鼠如人,其实鱼也是,狗也是,这分明是一个生命的悲歌!
那这篇文章是仅仅是悲歌吗?是人生不值得吗?不是,“不知生,焉知死”,知道死其实是要更好的生活,所以这篇文章是关于忍受生命,敬畏生命、顺应生命,珍惜当下生活的宏大主旨。大文章总是会指向生命、审美和哲学,它是不是一个简单的“求对”更是“求真”。
      “浅文深教,深文浅讲”,把自己的阅读过程和学生一块分享,把自己的方法进行提炼,让学生有章可循我想是我们设计教学目标,考虑教学策略始终要思考的。


顾晓白导师评课

  今天的两篇散文,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对生命的感悟。王晓旦老师选择了李娟的《繁盛》这个“硬骨头”,勇气可嘉。难文在理解上是道坎,教授的老师要学会“小点突破,纵深发展”,比如人、事、物,文中的“人”:农人、家人、邻人;文中的“物”:河、鱼、狗、向日葵等,通过小切口切入,再寻找一条脉络贯通全文!

  戚莎老师的《目送》,文本简单,比较适合初中的学生阅读,可以尝试和初中的老师同题异构,共同来探讨散文在初中和高中不同学段的处理方法!此外,除了文本理解上,如果在讲解中能对学生的写作有所指导和启发就更好了,比如文章在选材上,选择了儿子和父亲的各三次目送,可以教会学生作文写作时,可以选取两个对象,形成互补,运用对称式的写作方法,加深文章的厚度!


讲座分享

曹建平老师讲座

  曹建平老师和大家分享了2020年参加高考阅卷的宝贵经验,曹老师从当下的热点话题“平安经”“浙江满分作文风暴”引入,得出了学生在写作中存在的最主要的两个问题,一是词不达意,一是意不胜辞。接着指出学生写作应该注意三点:说人话(打压故弄玄虚、不明觉厉的文风)、动真情、展个性。随后,曹老师分享了高考阅卷的流程、启示以及备考策略方法。用详实的案列和精当的语言带我们走进高考批阅现场,也给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指明了方向。

钱丽老师讲座

  钱丽老师和我们分享了她最近的一次公开课体悟《基于“学习任务群”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钱老师将培训学习中的知识融会贯通,并运用到教学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任务群的教学过程中,钱老师深深体会到:“学生参与度越高,学习效率越高!教师应多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随后,钱老师和我们分享了她的公开课课例《欧·亨利小说“情境体验”阅读》,细致的课堂规划,活泼灵动的课堂形式,将课堂交给学生,而学生也给予老师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