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添加

修身治家的千古佳作——谈朱柏庐先生《治家格言》

2018-05-02

修身治家的千古佳作

——谈朱柏庐先生《治家格言》

庄  吉

朱柏庐(1627-1698)名用纯,字致一,江苏昆山人。他父亲朱集璜是明崇祯八年(1635)贡生,创办观复书院,教授弟子数百人。朱伯庐17岁补郡诸生,不料19岁便遭到国破家亡的变故。1645年夏,清兵攻陷南京,南明覆灭。江南人民自发组织起来反对臭名昭著的“剃发令”,昆山人民也誓死抵抗。无奈昆山城破,父亲朱集璜眼见大势已去,决心以死殉国,投河前他写下《绝命词》:“可质祖宗,可对天地,生无自欺,死复何愧?”他的丈人陶琰当晚也自缢而亡。送葬的人传唱:“朱断断,陶植植;生同年,死同日;生同学,死同域。”写下了明末文士反抗异族血腥统治的悲壮一页。作为遗民,朱柏庐为不忘家父壮烈殉国,以不仕二姓的勇气,毅然放弃功名仕途,在父亲墓边结庐守孝三年。他效学晋人王裒,取庐墓攀柏之义明志,自号“柏庐”。

此后,朱柏庐终身从事教育,作为一位儒者、一名教师,他恪守程朱理学,提倡“居处恭,执事敬”的人生哲学,主张“知行并进”。他认为:“圣贤之道,不离乎事事物物;即事事物物而道生,即事事物物而学在。”可见朱氏的思想体系中,具有不少唯物主义认识论倾向。

为了笼络汉族知识分子、网罗天下人才,清廷特开博学鸿词科,面对强大政治攻势和诱惑,多数文人乖乖地听从征招。朱柏庐闻讯,坚决“以死自誓”,时刻不忘国仇家恨,保持了一个遗民的气节。其著作《无欺录》、《愧讷集》,都以父亲的遗言命名,此心可鉴。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评价朱氏为“气节、品格自能异流俗者”。

众所周知,朱柏庐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作品就是《治家格言》,亦称《朱子家训》,通篇以修身、齐家为宗旨,集儒家处世为人之大成,一经问世便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根据朱氏后裔所保存的原文校刊文本看,《治家格言》全文516字,运用“四六体”写成,句法对仗工整,语言通俗而又精炼,读起来朗朗上口,意味深长,循循善诱。

《治家格言》按内容可分作修身、治家、处世、顺时4个方面,通篇把“立德”作为根本,把“育人”作为目标,主张做事先要做人;倡导公平厚道、俭朴清廉、诚实待人;主张勤俭持家、敬老爱幼、宽容善良,力戒贪婪势利、浑浑噩噩、色欲浮华,反对奢靡铺张、见利忘义、为富不仁等。其最大特点在于,不引经、不据典,大多采用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日常生活用语。清代重臣陈弘谋,在其《养正遗规》中这样评价:“其言质,愚智胥能通晓;其事迩,贵贱皆可遵行”。连满族大臣德保也对该作品评价极高,赞为:“物理人情之朗鉴,昏衢黑夜之清灯”。《治家格言》除了个别提法带有封建色彩外,总体秉承了中华传统伦理道德的优秀品质,至今闪耀着 “真善美”的人性光芒。以下简介其中的名言警句: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是《治家格言》开头的两句。毛泽东主席曾用它教育过干部,他说:“黎明者,天刚亮也。古人告诉我们,在天刚亮的时候,就要起来打扫。这就告诉了我们一项任务,只有这样想,这样做,才有益处,也才有工作做。” 这无疑是养成教育的第一课。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目的是劝人勤俭节约,切莫铺张浪费。朱柏庐认为父母谋衣谋食相当辛苦,家中的桩桩件件都是家长用血汗换来的,包含了饮水思源、珍惜资源的意思。另外,“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 、“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饭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也是从不同的角度强调要养成节俭持家的好习惯,符合当下低碳环保的新理念。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绸缪”二字的本意是扎紧房顶上的茅草,泛指修缮房屋。朱柏庐提醒大家,做事情要事先做好准备工作,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切莫“急来抱佛脚”。另外,“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提倡做人要大大方方,教育下一代要讲究方式方法,注重身教言教。“嫁女择贤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提倡婚姻双方少计较物质,更注重人品。 “施惠勿念,受恩莫忘”,提倡多做善举,做好事不留名,并懂得去感恩。

还有“与肩挑贸易勿占便宜,见穷苦亲邻须多温恤”,讲究公平交易,对贫困人群尽力体恤。“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见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批判了一些错误的财富观、地位观和廉耻观。“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一把撕下了伪善者的假面具……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作为文化经典,《治家格言》的各种版本层出不穷,其名言警句,既可由长辈作口头传训,作为治理家政、教育子女的座右铭。书法家还喜欢写成对联条幅,悬挂于厅堂、书房。其中像林则徐、黄自元、黄易、廖纶、杜就田、梁诗正、刘春霖等书法名家,有的写成字帖供人临摹;有的写在瓷器的杯、盆、碗、碟之上;也有的刻成屏风放置堂内,目的是让人们耳濡目染。

作为一部贴近百姓、贴近生活、贴近人心的千古佳作,朱柏庐《治家格言》“形象地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习近平语)相信她的当代价值必将得到广泛的重视,有兴趣的话,可以找来读一读。

作者简介:

庄吉,江苏昆山人。现任昆山市政协文史委员会副主任。兼任江苏省南社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昆剧研究会理事、苏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苏州市传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等。

专著有《顾亭林传略》《昆山历代藏书家》《希望与成功同在》等;主编《南社与周庄》;撰写昆曲普及读物《昆腔缘起》《水磨新声》《开山之作》;策划《诗画昆山》《书画昆山》文艺专题片30馀集;发表学术论文、研究文章百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