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国教育电视优秀教学课例》评选具体要求
一、课例形式及分组要求
参评教学课例形式分为课堂教学实录和微课两大类。
课堂教学实录为全课,课时长度以各地区颁布的课程标准为准,教学内容为各年级各学科的基础型课程和拓展型课程。
微课是指按照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呈现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单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过程。
本次参评微课的呈现形式为电视录像。分为自主学习类和课例片段类。
自主学习类微课是以帮助学生掌握某个知识点为目的,并以学生自主参与网络学习、课前预习或课后复习等适合于翻转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微视频,符合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时长不超过8分钟。
课例片段类微课主要呈现教师针对某个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微视频,既是教师开展教学观摩与研究、教学反思与评课的视频资源;也是学生开展回顾性学习和复习的视频材料,时长不超过15分钟。
《2016中国教育电视优秀教学课例》评选活动分为小学教育、中学教育,职业教育、学前教育、特殊教育五大类别。
二、参评教师及授课要求
1.授课教师为教学一线的各学科教师,既要注意报送各科特级教师、高级教师的教学案例,又要鼓励青年教师、农村优秀教师脱颖而出。
2.授课教师衣着整齐,普通话标准,语言清晰流畅,教学流程和教学思路清晰,课堂气氛活跃。
3.课堂教学实录要求形式新颖,内容充实,容量恰当;能合理安排学生的活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知识拓展合理,评价简单有效 。
4.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合理,能充分体现信息技术、多媒体应用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
三、课堂教学实录拍摄制作要求
1.场景:尽量选用演播或录播教室场景。若选用真实教室时注意光线的统一和音频的混响。教学设备如实物投影仪、大屏幕等摆放位置要有利于拍摄。
2.多机位拍摄(两台或以上专业摄像机),摄像尽量从认知规律和观众的角度进行拍摄切换,充分展现拍摄主体、特别是教师的执教风采。同时应更关注学生知识递进的学习过程。课后可补拍一些空镜或学生反应特写镜头,以便编辑串接困难时随时调用。
3.录音:要求教师必须用无线话筒,拾取学生声音尽可能多地用外置话筒。另外对现场录制后出现的声音不平衡现象,在后期制作中尽量调整,拍摄时注意防止附近噪音的干扰。
4.拍摄课件:将电脑信号分频后,通过VGA信号线直接送进切换台,供导演切换。也可以通过录屏软件直接录制,后期作为视频信号与摄像机信号进行切换。
5.不得使用远程录播教室的摄像系统直接录制参评课例。学校可与各级教育电视台、电教馆、电视台科教频道、影视制作机构合作拍摄制作。
6、录像课例结构:
录像课例分课题、教师简介、教学目标、教学实录和片尾五部分。
课题包含:学科、年级、执教课题、学校、授课教师,时间为10秒。
教师简介:要求文字精炼,重点突出,控制在100字以内,时间为15秒。
教学目标:定位合理,描述清晰、恰当,合理体现三维目标。
课题、教师简介、教学目标三屏时间控制在60秒以内,可用音乐铺垫。
片尾:仅打上拍摄时间、拍摄单位的字幕。
四、课例光盘制作要求
参评录像课例以数据光盘形式提交。每张光盘只刻录一个课例,同时以文件夹的形式提交与课例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以电子稿的形式与课例视频、报名表一起打包到光盘中报送。光盘标签注明录像课例标题、年级、授课教师、学校、报送地区(与申报表一致)。同时提交参赛报名表A4打印稿一份。有条件市、县可统一用硬盘报送。
课例视频格式:
标清MPG2,幅面720*576标清,视频码流8Mbit/s,帧速率为25帧/秒;高清H264 MPEG-4、MPEG-4 TS或WMV视频格式,幅面1280*720或1920*1080,视频码流为 10-15 Mbit/s,帧速率为25帧/秒。
五、奖项设置
本次评选设一、二、三等奖,一等奖将由各级教育电视台和教育频道、教育专业网站播放,并报送国家级教育资源中心,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对组织较好的单位将颁发优秀组织奖,对突出个人发给优秀制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