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高级中学导学案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切实改变教师“灌”、学生“装”的费时低效、以灌输为特征的旧模式,力求化解教与学的矛盾,有效促进课堂效率的提升。提出:“主导加主体,课外加课内,教材加学案,自主加合作”的高效课堂新模式,逐步形成我校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实现高效课堂的基本保障和运行机制,特制订本方案。
二、课堂模式
导学案不是教师的教案,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它是对教材的“梳理”和“二度创作”,力求在课堂上体现“生进师退”的教学模式,将课堂时间45分钟分成“5+25+15”三段,前段时间组织学生展示预习的内容,中段时间教师带领学生交流总结知识点,后段时间练习巩固提高。提倡四个“五”:一是每堂课设计五个有价值的问题、二是连续讲课的时间不超过五分钟、三是把每堂课最后五分钟留给学生、四是每堂课要有五次鼓励性点评(四个“五”不是一个固定的模式)。
三、编写方法
1、编写意图:“导”就是突出对学生的指导、引导;“学”突出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目标达成的梯子,“不为讲,只为学”是最根本、最核心的要求;“案”就是要体现方案和设计,不是学习材料或问题的堆积和罗列,要体现教师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思考和设计
2、编写原则:以学生自主、主动、高效预习为出发点,要体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层次低起点、小坡度”的原则。
3、编写过程:形成各学科“导学案编制模板”, 分解编制任务,集体讨论定稿,最后由备课组长审核签字、付。通过集体备课、个人备课、课后反思三次生成,制定出最佳教学方案。
4、内容与形式:内容上:包括①学习目标、②自学内容、③问题讨论、④归纳小结、⑤当堂检测五大环节。形式上:导学案统一八开纸,正面导学、反面作业。
四、用“活”导学案
课前,教师把导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通过独学、对学、群学等方式进行预习,把预习中形成的困惑带入课堂,构建学生学习的质疑氛围;课中,通过学生的课堂展示,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开展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平等对话和互动教学,形成教学相长的对话氛围;课后,依据学生是否达到堂堂清的要求,加强辅导,教师再根据课堂生成情况进行反思、梳理、整合、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构建反思氛围。
五、落实措施
1、一课一案,课前必须拿到新的导学案。
2、学生的导学案必须用双色笔完成,预习时自我完成的用黑色,修改、订正用红色。
3、杜绝导学案剪贴化、习题化、粗放化,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线路图,沿着导学案确立的目标,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自学。
4、导学案的最后,老师一定要针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设计一个当堂小结的任务,使学生自我梳理形成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小结内容老师要审阅。
5、班主任协助任课教师,督促学生定期建立导学案的活页夹,将导学案装订成册,作为珍贵复习材料。
6、每周末将当周完成的所有导学案电子稿(课后反思后修改稿)上传学校教务处,作为考评导学案编制情况的依据。
六、实效性
1、为师生互动提供平台:教师由传统的霸占讲台的讲者,变成了教者、学者,是师生中最优秀的学习者,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预习阶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上课通过展示、点拨、纠错,将学习过程变成师生对知识的共同探究,课后练习在实现知识落实的同时,培养了纠错、反思的良好习惯
3、改变教师教的方式:“讲”者变成“教”者,最终成为和学生共同成长的“学”者。课前: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策划者;课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点拨者、激励者、评价者;课后,是教学的反思者,基于经验基础上的反思者为个人专业成长积蓄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