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人生品格的标尺
(苏州市文联原主席、苏州市吴文化研究会原副会长 张澄国)
朱柏庐的《朱子家训》因循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道德理念,结合人们的日常生活,教诲人们尊崇常道,抑恶扬善,提出了适合当时社会为人处事的道德标准和是非概念,成为人们约束规范自己行为举止的参照、追求人生品格气质的标尺。它虽然只有短短500多字,却在中国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为它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理想与追求,更注重贴近普通家庭和广大民众的生活实际和规范需求。
《朱子家训》尽管是为本家族所立,但它所展示的内容都是与当时民众日常行为举止、家庭社会各种交往密切相关,适应了社会家庭和广大群众道德启蒙教育的普遍需要。例如:“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自奉必须俭约”的节俭持家思想;“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的敬老意识;“嫁女择佳婿,勿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的婚嫁主张;“莫贪意外之財,勿饮过量之酒”的清廉心态;“与肩挑贸易勿占便宜,见穷苦亲邻须多温恤”的体恤情怀;“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的交友选择;“施惠勿念,受恩莫忘”的感恩情结;“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见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的人格风骨;“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的自警自省意识;“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的家庭教育理念,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循循善诱,诲人不倦。
《朱子家训》将立德作为一切之本,把育人放在首位,主张做事先要做人。其秉持和折射的中华传统道德理念和处事原则,至今没有过时,仍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芒,透发出厚重的人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