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朱柏庐—大爱高贵》--“知行并进,躬行实践。”
《浅谈朱柏庐——大爱高贵》---“知行并进,躬行实践。”
高一(11)班 邱雨歆
纵观古今,文人骚客无数。有人在黄鹤楼上恣意泼墨,以滔滔大江作酒;有人自京城前往阳关,途径茫茫沙漠,一路踏过将士滚烫的热血;有人以笔为剑,侠骨留香;有人走马长安,醉斩大河。而我要讲的这一位是终生不面西坐的孝子,是温文学士,是以身作则的笔者。笔杆一挥,便是一片天地。
朱柏庐幼年丧父,在凄风苦雨里度过少年。压力和苦难并没有令他迷失在人生路途中,困境磨砺了他的人格和品性,。成熟的心智和刻苦的求学态度注定他成为一名学者——一名称职的学者。作为引导一方,他用最真挚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最深刻的思想感化每一个尚且幼稚如白纸的灵魂。敏锐长远的目光使他意识到当前教育及某些习惯的不足,他并没有被这类封建思想囿于一方,而是提出自己的看法:躬行实践。他意识到懒惰与劣性蛰伏在奢侈糜烂的生活,所以提出“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他明白未雨绸缪何意,当居安思危,便言“宜未雨而绸缪 , 毋临渴而掘井”。朱柏庐的思想适用于历史长轴上的任一时间点,这是现代文化与古代文化交融的体现,是贯彻我国上下万年的中心思想,是后世引此为鉴的标准。
所以朱柏庐先生无疑是特别的,他独特的思想和在当时独树一帜的教育方式便是他特别的最好体现。我也曾经在想:他究竟哪里特别呢?他为什么会特别?他的文字朴素而有力,每一笔都直指问题所在。他的独到目光升华了他的文字,此时文字也不是文字,而是精神。藏在字里行间深处的,是一个人,不,是民族某种精神魂魄的所在。他有大爱,所以文字真挚、思想坦然。我曾经挑灯夜读他的文集,原文记不大清了,只记得读时雨很大。暴怒的雨敲在房檐一角,文字撞进我的心里便如此顺理成章了。比华丽词藻更难能可贵的是高远的思想,那是一种近乎预言的高瞻远瞩:古人前世,后人现世,管你何时何年皆可使用。因为尘世里其实都是一个道理,只是很难有人发现,而发现并提出的人是高贵的。朱用纯的少年经历使他提前于很多人历过了一场蜕变:从稚子成长为少年,再捧着一颗少年的初心迈步成年。真正的高贵不是身份地位上的高贵,而是一种心灵上的宁谧。明了爱恨,坚守本心,以大爱拥抱万物,以春风渡过北寒。心怀热忱,大爱世人。在人类民族的发展史的历程中以微弱之躯点燃文明火种,以己之力渡俗世众生。历尽无常世事之后,褪去了幼稚和轻狂,但骄傲与本心仍留在他的骨里,支撑着他不朽而伟大的灵魂。
当某一时代分崩离析,新的时代也便到来了。有人携千万钢枪铁骑相迎,有人暗匿以求复兴时机。在明与清的时代裂痕里有不同民族的矛盾,有两种文化的冲击。而朱柏庐跨过时代的缺口走向融合,寸草之心坦诚待人。他的思想屹立在百花齐发的文化洪流中,千年万年不倒。
“……康熙三十七年染疾,临别前嘱弟子:‘学问在性命,事业在忠孝’。”弟子推牖,看见一敞少年的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