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柏庐教育思想的“立人”观

2018-03-01

? ? ? ? ? ?朱柏庐教育思想的“立人”观

?? ? ? ? ? ? ? ? ? ? ? ??谢友明

??? 教育的本质在于立人。2014年3月,教育部颁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用传统文化滋养学生的心智。近来我校建成了市朱柏庐治家治学思想研究课程基地,恰好用朱柏庐这一治家治学的传统文化来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加强对学生传统文化的教育。在朱柏庐的教育思想中,“立人”观是一个特别鲜明的教育立场,对我们当下教育思想起到了指导效用。他的这一“立人”观正好与当下中央提出“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的大方向相一致。朱柏庐教育思想的“立人”观,主要体现在立人之本,在于正心;正心之基,在于明礼;明礼之要,在于敬诚;敬诚之法,在于自律。

立人之本,在于正心。“玉峰夫子”朱柏庐先生设馆教书,他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业,更是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他说:“律己甚严而责人以宽”。“当是时,玉峰夫子之门彬彬然可观矣”。他提出了立人的重要内容在于“立心”,他说:“立心之诚伪,行己之是非,交友之邪正,应事之得失。”又说:“人心不正,圣教不明,礼仪不修。”他都是把“立心”放在首位,可见他对教育立心的认识高度。朱柏庐认为只有正心,人心有然,则身修国治。“心重百后身重,家重而后国天下重。”他在阐述王伦之道时也说:“天理之当然”“皆具于心”。既要践行“道”,就要治心体道,只有修身正心才能悟道。《学庸讲义》中说:“道者,天理之当然。而天理之当然,皆具于心。”由此可知,朱柏庐在强调立人的重要途径在于正心。

正心之基,在于明礼。“德者事业之基,未有基不固而栋宇坚久者。心者后裔之根,未有根不植而枝叶荣茂者。”(明洪应明《菜根谭》)如同盖房子一样,道德修养是一个人事业的基本,基础不牢,房屋就不可能坚固。道德修养不够,一个人的事业也就不可能兴旺。就像大树生长一样,一个人的心性是其子孙继承的根本,根本不植,大树不会繁茂,心性不修,其子孙也不会繁荣。人类的善就应该是心灵合乎德行的活动,善就是指人的行为及其结果合乎社会的正当性,合乎社会的规范性。从广义上讲,善的教育是一种人性的教育,人性反映了人内心深层的灵魂。

朱柏庐先生继承先秦儒家的伦理思想,在提倡“仁”的同时,充分地多次强调“礼”的重要性,认为“礼”,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重要的标志。 人幼时学礼,长大之后便是一个的德、知礼之人。

朱柏庐认为只有正心才能实现礼,人心有礼,则身修国治。“心重而后身重,家重而后国天下重。故古之有天下者曰,人礼制心。”礼是如此重要,旨在劝人知礼、重礼、依礼而行。

明礼之要,在于敬诚。朱柏庐说:“故古有天下者曰,以礼制心。”可以说“礼”是朱柏庐相思的核心内容之一。其中他的“礼”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就是“敬”。他说“敬”是做人的核心。如果说“敬”为儒家所倡导的若干修身立心法之一,而朱柏庐则把“敬”作为心性修养的重要法则与评定的标准。他认为是成为圣人的最基本特征,是道德本体,是做人的核心。其曰:“敬也者,万善之纲领,千圣之命脉,入则人,出则禽;入则生,出则死。”他说:“敬也者,圣学所以成始而成终也,入此则是,出此则非。”他提倡以“敬”为学,居“敬”穷理。《愧纳集》中有:“弟所谓圣贤之学,无过一敬者,正乃把柄之所在也。敬而学,学安得不博;以敬而问,问安得不审;以敬而思,思安得不慎;以敬而辨,辨安得不尽其道。”同时朱柏庐还提出“敬以直内”的道德修养方法,强调“敬”是我们为人的根本态度,“敬”应当落实于日用常行中。敬以直内,内在的“敬”无时无刻无处不在。当人们把“敬”当做人自身内在的东西,自然而然便做到“敬”了。

朱柏庐倡导:“修己以敬”。《学庸讲义》中,他提到,“夫子固曰:修己以敬而安人安百姓。曾见有修己以敬而君不君臣不臣者乎?曾见有修己以敬而父不父子不子者乎?”敬,乃立身之本,为人处世,待人接物都以“敬”为本,以“敬”修己,修己而人安,进而百姓安,天下安。把“敬”的重要性上长升到安家固国层面。

为人需敬,更需诚。正如索克特所说的:“对于教学而言,作为本质性的德,就是诚实、勇气、关爱、公平、实践智慧。”(梶田正己《教学的智慧》)诚为贵,诚为做人做事的标准和要求,立心处事须“诚”。“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礼记·中庸》)朱熹也认为修身最为关键的就是“诚意”。他在《中庸》集注中说:“诚其意者,自修之首也”。不能自诚其意,修德就无从谈起。朱柏庐在此基础上,不仅把“诚”放到哲学宇宙本原的高度去阐发,认为“诚”是天道,“亘古亘今,塞天塞地,一诚而已矣。”“诚”是宇宙万物的本体和属性。而且他还认为“诚”更是道德本体,是人之道。他在《学庸讲义》中说:“惟圣人原本诚为天道,始知人之一身,所具者心思耳目口鼻四肢之属,所接者父子君臣夫妇昆弟朋友之伦,一一皆有道理,道理一一皆具真实,而此真实道理,又绝不须自己安排布置,乃是天生吾身,即便赋于我者,而吾于有所不容己矣。”天命本然之“诚”,下贯万物,并赋予人,人受而得之,不假外求。

敬诚之法,在于自律

人的成长等于对话加反思。内省、自律是重要的道德修养方法 。《荀子·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生无过矣。”《论语·学而》篇中也有:“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朱柏庐的治学思想中也强调“立人”的自律自省。他认同古人每日省身的做法,主张时时处处反躬自省,修养身心。在他的《毋欺录》中有很多词句,是先生自我检点、自我鞭策的缩影。“日读圣贤之书而不知其道,日亲有道之人而不获其益,心不在焉故也。不瞽不聩而不能视听,不当为之惕然猛省邪?”

他的《愧纳集》中收录了他曾写给两个弟弟的书信:“可各造一簿子,每日至灯下便记注日所行事,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条格。而以日所行者,一一省审,合则安,不合则惧,多进则安,少退则惧。”劝戒弟弟们应该每日记录当日所行之事,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标准检点自身。

??? 自觉做到常修善德,常怀善念,常做善举,培养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从正心开始,立足明礼,在诚敬上做文章,用自律做保证。达到爱国、敬业、诚信和友善。

作者简介:谢友明,男,汉族,1964年8月出生,江苏泗阳人。1986年8月参加工作,198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全国模范教师,江苏省首批人民教育家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江苏省中语会理事。着力于高考研究和中学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研究,主持省级课题《提高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策略研究》。现为昆山开发区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教师。


治家治学

更多+

治家天下

更多+